胥中回忆录--《母校的雪松》
作者:柳永忠,发表于《姑苏晚报》
中考前夕,镇党委书记等领导去我的母校——胥口中学检查中考备考工作。党委书记在当天的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段话:“胥口中学院内有一棵大树,已经超过四层楼高了,果然是百年树人的感觉,有谁知道树龄和老树的故事吗?在线求知。”书记还配了照片,她所说的那棵大树是一棵雪松,枝干遒劲,松针茂密苍翠,彰显出勃勃生机。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胥口中学的毕业生,从胥口中学毕业到今天差不多四十年了,很想把树龄和老树的故事讲给书记听。但是,尽管胥口中学校址没有变,整个学校的格局和建筑却全部发生了变化,当初我们读初中时的建筑已经全部翻新,几乎没有留下一处旧址供我们怀念过去的时光。我不能确定,书记所说的那棵雪松是否就是我们就读母校时的那棵。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胥口中学,校园面积不满二十亩,约莫是今天母校的五分之一。建筑也很简单,北面两幢二层楼是教学楼,南面两排平房,中间隔一片操场,两排平房分别是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。两排平房的东侧分别有几间辅房,南面的辅房是食堂,北面的辅房就算是行政办公室了,还有一间阅览室。再往东就是学校围墙,围墙外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。就在行政办公室前面,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棵雪松,好像已经有些年头了。还有一些别的绿植,大概这就是当时母校的绿化景观带吧。初中生活的美好记忆时时出现在梦乡或者初中同学聚会的谈笑里,总少不了这棵雪松的身影。
作者记忆中的胥中
小学毕业,我可以在离家较近的水桥中学就读初中。因为水桥中学是胥口中学辅导区内的一个片中,而我小学毕业成绩是当时胥口乡第一,父亲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,让我这个农村孩子能够“书包翻身”,就想办法把我送到镇上的胥口中学读初中。开学那天,父亲送我到学校,第一站就是校长室。当时胥口中学的校长是一位女校长,已经是奶奶级,和蔼可亲,她微笑着在那棵雪松前的走廊里迎接我们,当时的雪松跟平房差不多高,九月的雪松,松叶是墨绿色的,闪闪发亮。第一次到胥口中学,这棵雪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就在那棵松树前,女校长把我交给了陌生的班主任,并告诉班主任:给你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,你要把他教得更加优秀。班主任是个年轻的男教师,话不多,对着校长和我父亲就一句话:你们放心吧。由此,父亲、校长、班主任和那棵雪松,在我的人生路上画上了充满希望的一笔。
如今的胥口中学
2021年正式启用的胥口中学一箭河校区
生活、生长在太湖边的我们,从小就识水性。来到镇上,悠悠两千五百年的胥江就在我们胥口中学后面。夏天来到,虽然已经是初中生,但我们依然调皮,从小背着父母偷淴冷浴的乡下孩子的习性没有改变。碧绿碧绿、清澈透明的胥江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。终于,在一个炎热的中午,我们几个铁哥们秘密约定,吃过午饭,偷偷来到胥定桥脚的河埠头下水偷淴冷浴。当我们享受完与胥江浪花搏击的快乐,来到河埠头上岸想穿衣回校的时候,都傻眼了,因为我们的外衣不见了。桥边有个熟悉的老爷爷告诉我们,我们的外衣被班主任拿走了。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沮丧地回到校园,看到班主任正站在行政办公室的走廊里,手里拎着我们的外衣等候着。我们赤条条来到班主任面前,低下了头,班主任当时说了些什么,今天已经模糊了,但班主任用很长一段时间,以雪松打比方,从此使我们懂得了安全的重要和生命的宝贵,到今天还深深地烙在心底。
初中毕业,我们没有在那棵雪松前拍毕业照,因为那个地方不开阔,行政办公室简陋的形象也不好,我总觉得有点遗憾。但是,我们很多同学离开胥口中学前都去了那棵雪松所在的地方,因为我们的校长在那里,因为我们班主任喜欢去雪松前的阅览室博览群书。我们去那里和校长、班主任说再见,再次聆听他们的教诲。
如今,书记朋友圈里的那棵雪松是否就是我们读书时的那棵呢?我不得而知。现在那棵四层楼一样高的雪松已经给人成材的感觉,而我们一届又一届从胥口中学毕业的学子,追求成才一直在路上……
作者简介
柳永忠,胥口中学1983届初中毕业生,1986年江苏省新苏师范毕业后即踏上教育工作岗位,现为胥口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。先后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个人、苏州市名教师、苏州市学科带头人、苏州市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师、吴中区知名教师。就读胥口中学时就喜欢写作,现为苏州市作协会员,先后公开出版《寻找新课程改革的灵光》《一周感恩》《在时间的流里》等三本教育或文学散文集,小学作文教学倡导“先活动后作文”“研究性作文”“生活化作文”等作文创新教学范式。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与研究,是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。